博客年龄:18年8个月
访问:?
文章:574篇

个人描述

姓名:石涛
职业:艺术品运营商
年龄:随着岁月逐步增长
位置:中国,海南
个性介绍:
本人绘画作品鉴赏家,会计学会副会长,精通国内外资本运营,会计业务咨询,审计业务研究,工商业务咨询,税务业务研究,经济评论,摄影研究,心理学研究,国内外贸易研究,消费维权研究,本人著有〈工商行政管理会计学〉、〈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范例〉<财经论文集>,喜欢文学,摄影.野外拉练.QQ57797635
我的自传网址是:http://tingyue.spaces.live.com/PersonalSpace.aspx?_c02_owner=1敬请光临

【原创】我穿过的靰鞡被列为历史文化遗产

2013-03-22 13:50 阅读(?)评论(0)

 

 

 

 

 

 

今年冬天非常的寒冷,已经是50年一遇了。所以,我今年也买了一双大棉皮鞋,但是,穿着大棉鞋,坐在公交车上,也还是冻脚。这使我回忆起,少年时,穿过的靰鞡。

说起靰鞡,年轻的朋友见都没有见过,甭说穿了。那么什么什么是靰鞡呢?靰鞡是满族祖先发明的一种特殊风格的冬季防寒鞋式。满语,意为皮制的鞋靴。靰鞡是古老的土皮鞋,是皮鞋的“祖宗”。 靰鞡也写作“乌拉”、“乌腊”、 “兀刺”等。辞海对靰鞡解释:“中国东北地区捆绑于脚腿上的一种防寒鞋。以牛、马、猪、鱼等皮做帮底,纳褶抽脸,帮上贯皮耳,布作腰(革幼),内垫捶软的乌拉草,用绳系耳。”前圆后方,类式皮船。

我们北方是全国最寒冷的地区,最冷时温可达 零下40摄氏度左右。在这样严寒的冬季里,人们在野外活动,对不断运动接触地面的脚,做好防寒保暖十分重要。于是,劳动人民便创造出了用兽皮缝制靰鞡。人们穿上靰鞡在冰天雪地里呆上成天成夜不会冻脚,其奥妙就在于靰鞡里絮进了靰鞡草。这种草具有很好地保暖功能。靰鞡草就成为北方人,冬天在野外劳动,保足暖脚的宝物,而被人们称为北方三宝中“一宝”。

解放前一直到解放初期,我们村里就有一家皮铺,以缝制靰鞡为主,利用边角余料生产车马挽具。皮匠将收购的毛皮放在大缸里用石灰侵泡后将毛去掉,刮去皮里子上的肥肉,晒成八分干,这叫白皮子。做靰鞡的皮子还得再熏制一次,就是在露天砌一个圆形灶,上边铺上木板,将皮子展平于板中,用谷草烟,熏烤成干。技术要求很高,稍不经心,不是过火,就是夹生,俗称“熟皮子”。

 

  听我父亲说:靰鞡缝制十分讲究,工艺要求比较精细。先说选料就很严格,一张牛旧皮只能选出四五双靰鞡料。上等靰鞡必须选用二排皮革。二排皮是取于牛屁股蛋和脊梁骨处的优质皮,做出的靰鞡叫“十字花骨”,耐穿、抗造,价格比头排和三四排贵二三倍。缝制靰鞡得先作个木楦,依据靰鞡大小规格,作出不同的木楦子。大号的一般长30厘米左右,宽约14厘米,帮高约9厘米。皮匠按照靰鞡尺寸,将皮板一块块裁好,放水中泡软后,拿褶上脸。前头面上要用粗线抽成10-20道褶子,有的抽30道褶子。抽完褶子,要上前脸,也有的叫靰鞡舌头的。然后套在木楦上,将后根缝好,两帮上沿用线绳绷紧,烘干后,起出楦子,不走形不变样。并在后根上钉两个铜钱大的铁掌,防滑、耐磨。我小时候就看见父亲缝制的靰鞡。靰鞡穿坏了,还得修补。

   也许你知道鞋是以双论价,而靰鞡鞋却不是,它是以重量论价,以两为计算单位。解放前,1斤为16两。因为好皮子厚实坚韧,分重量,而次皮子薄而软,分量轻。靰鞡有大有小,用料有多有少,所以,用秤称以两论斤卖是公平的。

 

  我记得我穿靰鞡配有两根三四米长的自己搓的麻绳作靰鞡带,两块二尺长一尺宽的厚布作靰鞡腰(革幼)子,一副裹腿和两块方型包脚布。穿靰鞡能保暖,关键是絮好靰鞡草。先将靰鞡草均匀饱满地絮到靰鞡里,脚底要垫厚,前头、两帮都要絮得均匀,脚装进去,不挤不松。靰鞡帮上留着10多厘米高的靰鞡草缠在脚脖上,然后用裹腿,从围裤脚的靰鞡草上缠过腿肚,再将靰鞡腰子围包上,靰鞡带系着两个长条皮耳,勒在脚背上的靰鞡脖中。后部两帮各有一个短皮耳,系绳捆绑在缠草的腿腕上。用靰鞡带一道道地缠绑在靰鞡腰子上,凸起的拳头大小靰鞡前脸,里头要塞进个小草团,既隐定靰鞡又防止往靰鞡里灌雪。穿靰鞡不分左右脚,可以来回换着穿。但是,穿靰鞡需要很长时间,很麻烦。

靰鞡草所以有保温功能,主要是每根草是中空的,草丝柔软松散不赶毡,既保温,又防潮。靰鞡草是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东北的沼泽地里,一墩墩,一片片,紧密丛生。这种草,纤维坚韧耐久,除作靰鞡草外,还是作草鞋、草褥的良好材料。中秋时节,将草割下,晒干捆好,放在仓房棚上。到冬天用时,用木棒或木棰在石头或木墩上将草根和梗,捶打成柔软光滑的程度,絮到靰鞡里才能不磨脚又保温。靰鞡草可以自己采割,也可以到街上店铺里购买捶好的或生草。

 

我记得在我上小学四年级也就是1966年,靰鞡逐渐被棉胶鞋、棉大头鞋、毡鞋、棉皮鞋所替代,靰鞡彻底被淘汰。我也在没有穿过靰鞡。

靰鞡作为历史产物已经销声匿迹,靰鞡草也就失去了它的宝贵价值。关东山“三宝”之一的靰鞡草也由“鹿茸角”所取代。靰鞡只能做为历史文物记载在早年我的生活和经历中,成为博物馆陈列之物。如今,乡下的一些村民虽然改穿了棉胶鞋,但里面扔要絮上一些靰鞡草,称之为“棉胶皮靰鞡”。这是传统靰鞡的延续与发展。作为满族男子的重要穿着服饰之一的靰鞡,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它在我们乡下寒冷的岁月中曾是村民理想的御寒之物,它是对人类生存的贡献,功不可没。现在的乡下年轻人别说城市人没有见到靰鞡是什么样,更没有体验过穿靰鞡的趣味。

回首穿靰鞡的历史,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