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8年6个月
访问:?
文章:574篇

个人描述

姓名:石涛
职业:艺术品运营商
年龄:随着岁月逐步增长
位置:中国,海南
个性介绍:
本人绘画作品鉴赏家,会计学会副会长,精通国内外资本运营,会计业务咨询,审计业务研究,工商业务咨询,税务业务研究,经济评论,摄影研究,心理学研究,国内外贸易研究,消费维权研究,本人著有〈工商行政管理会计学〉、〈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范例〉<财经论文集>,喜欢文学,摄影.野外拉练.QQ57797635
我的自传网址是:http://tingyue.spaces.live.com/PersonalSpace.aspx?_c02_owner=1敬请光临

清代画家四大高曾之一石涛绘画赏析

2007-07-29 06:47 阅读(?)评论(0)

         清代画家四大高曾之一石涛绘画赏析

                              《东庐听泉图》

石 涛 (公元1641-约1724年),明末清初的“四大高僧”之一。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广西桂林人,明太祖朱元璋重孙靖江王朱守谦的后裔。守谦卒后,其子朱赞仪袭封王位。石涛是赞仪十世孙,亨嘉之子,他的二方印章“赞之十世孙”“靖江王之后”就清楚地点明了他的家世。明亡后,割据南方各省的反清势力,建立南明小朝廷,石涛的父亲及家人在南明内讧中被杀,只有石涛被家侍救出,幸免于难,此时他才4岁。以后,他在师兄喝涛的帮助下在全州湘山寺削发为僧,取法名原济,号石涛,别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清湘老人、清湘遗人、石道人、零丁老人、小乘客、一枝叟等,晚号瞎尊者。他早年曾沿湘江而下,先到洞庭湖,然后沿长江东下,经庐山、南京、松江而至杭州,再入安徽宣城。在松江拜名僧旅庵、本月为师,从而确定了他在禅林中的地位。在宣城居住的十年中他曾多次观览了黄山的奇松、云海、怪石等奇观。康熙十九年(1680年),他移居南京长干一枝阁,自称“枝下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来到北京,虽结识了一些朋友,但在仕途上收获甚微,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回扬州定居,直到逝世。 石涛早年生活坎坷,居无定所,加之国破家亡,出家后其内心并不平静,国破家亡之痛经常流露于他的作品中,如他作《睡牛图》,绘一人骑牛背上凝思,情调低沉,意境孤凄,自题曰:“牛睡我不睡,我睡牛不睡,今日请我身,如何睡牛背。”披露了作者眷恋故国的愁苦心绪。但是他这种国破家亡之痛,随着时间的推延、清统治地位的牢固,逐渐发生了变化,其“欲复明”之想日渐淡薄,故清康熙南巡时,他在南京、扬州曾两次拜见康熙皇帝,并画《海晏河清图》以颂扬清朝的仁政,又刻印称自己为“臣僧”,并写有《接驾涛》等,从而表现了他十分矛盾的心情,真可谓“笔墨牵人说假真”。  [c]爱莲图[/c]  石涛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工诗文、尤精分隶,善画山水、人物和花卉,尤以山水画著称。综观他的山水画,构图奇特新颖,意境深邃,笔法恣纵,不落古人窠臼,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据王原祁评价“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故其润格一路攀升。石涛的山水画,早期受梅清的影响,景物奇秀,用笔方折居多,皴法纠结,景色苍浑,人称“细笔石涛”。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他39岁作《山水册》,就是他早年的代表作。  此后他又以大自然为师,先后游历了黄山、华岳、庐山、天台山、长江、洞庭湖、西湖等名山大川,从取之不尽的大自然中汲取营养,丰富创作。此外他又泛学了诸家笔法,尤其吸收了元代倪瓒、黄公望、吴镇、王蒙“四大家”,以及明代的沈周、陈洪绶等人的长处,逐渐形成豪放宏博、潇洒狂逸、苍莽奇异的艺术风格而称雄画坛。谈到他的山水画用笔,曲尽飞涩、徐疾、粗细、干湿之妙,如中锋、侧锋、逆锋、散锋、顺逢、尖笔、秃笔、枯笔、湿笔、破笔、圆笔等都有,但主要有中锋细笔、侧锋粗笔,以及刚性、柔性用笔等。从传世之作看粗笔多勾皴山石,细笔多勾剔芦草、松竹之类,而刚性用笔多见于折带皴,柔性用笔多见于披麻、解索皴。石涛的山水画笔法,如按物象分,又有山石、丛树、烟云、房舍、流水之别。  [c]黄山八胜册 之一 [/c] 山石。石涛画的山石,或用流畅而凝重的中锋线条,或用干毛而松柔的侧锋线条先勾出山体的轮廓和脉络,然后用不同的皴法,如披麻、解索、折带、荷叶和拖泥带水皴进行皴染,以表现山峦的凹凸和体积感。皴法虽多,但总的笔性是属于董源、黄公望一类的柔性笔调,基本不用像斧劈一类的刚劲皴法。画远山不用淡墨染,而用浓墨泼染,以增加前山的明亮感,这是其他画家所没有的。 丛林。石涛画树木,多画平头树,故宫所藏《石涛山水册》中有他自题曰:“惯写平头树,时时易草堂,临流独兀坐,知意在清湘。”从他众多传世之作看,的确有许多树木的画法,其结顶多作“平头”。石涛画的松树,得法于黄山,大致有两种画法:其一,是平坡之松,松干多挺直,松针较宽,短促出笔略带圆弧形,六七笔成一组,具自然生态之趣。其二,悬崖高山之松,松干多以斜出取势,盘曲瘦硬,松针细长刚劲,用墨干而浓,给人以苍劲畸形之感,多得益于黄山。画杂树,其树干行笔古拙,枯笔之后多用湿墨破晕,点叶墨色较重,粗阔点中往往有细勾的夹叶,“大都以写石之法写之”。烟云。石涛画的云雾,多吸收黄山三大奇观之一——“云海”的精髓,特别强调烟云的动感和气势,基本有三种笔法:1、渍云法。即利用山体、树木本身的水墨渍出云态,具有缥缈苍茫的艺术效果,多用于大段的烟云。2、勾云法。用中锋线条,灵活勾出烟云,具有流动的气势和美感,如故宫博物院藏《采石图》。3、染云法。用淡墨湿笔烘染出云感,虽没有具体的笔触,却给人以迷蒙,烟云满纸之感,且多表现晨雾和烟雨之景。 流水。石涛画的湖水、山泉等,具有静止、微动、汹涌澎湃的不同姿态,主要有三种表现技法:1、微波流动之水,多用细笔中锋,线条流畅轻柔。2、远处或无风之水,多留空白,不画水波。3、波涛汹涌之水,用略侧中锋线条,细密、起伏有致地勾出,再用淡墨烘染,以表现水的远近和动势。石涛的山水画构图,新颖多样,出奇制胜,极尽含蓄隐现之妙。如他画的《云山图》(故宫藏)打破了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的“三叠式”和“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的“两段式”构图俗套,而是用“截取法”从中间局部取景。图中只见弥漫的云山,不见山脚,而山顶也似露非露隐约其中,突出了烟云的气势。他又善于采用一水两岸式的自然分疆法,使画面有动有静,虚实结合,意趣无穷。有时他也用“之”字形的全景式构图。从石涛的观点看来,构图不光是经营位置的形式问题,而且包含了作品意境。 石涛的山水画,墨色很讲究。用色则赭石、朱砂、花青并施。和墨则干、湿、浓、淡兼有,用浓墨湿笔画梅、竹、荷花等,“野气”十足。 总之,石涛的画,笔法灵活多样,恣肆大胆,构图新奇,意境深邃,体现出很高的艺术造诣。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