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资料
| ||
![]() 日志正文
|
||
中国近现代国画家黄宾虹绘画赏析
黄宾虹,原名懋质,因生于农历元旦,又取名元吉,又因讳十世祖元吉名,改名质,字朴存。用别号甚多,以宾虹为最。祖籍安徽歙县西乡潭渡村,生于浙江金华。 黄宾虹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两种时代,最终以中国画大师名世。而重要的是他的思考和实践,有着深刻的世纪之变的印记。在社会激变而产生的精神文化困境以及艺术发展的诸多难题面前,黄宾虹谨守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从探索民族文化源头入手,以“浑厚华滋”即健康和平的生存理想和淳厚振拔的精神重塑为艺术创造的美学指归,数十年孜孜埋头苦干。所以,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绘画则集中体现了他对艺术史传统的深层热忱和洞察。体现了他对中国画发展前景的独特见解和创造。这一创造的意义更在于为中国画史进入现代竖起了一块新的里程碑。同时,他的创造精神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分质朴而伟大的中国知识分子艺术家在时代激流中执着、智慧的一生。 “画品之高,根于人品”,黄宾虹一生勤劳谦虚,诲人不倦。从青年时代起,他就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当他九十寿辰之际,华东文化部授予他“中国人民优秀画家”的称号。宾虹大师逝世之时嘱其家属,将其收藏的古今名画2283件,铜器、瓷器、玉器及他自己的数千件作品全部赠给国家,足见先生热爱祖国之忱。 仿巨然笔意 农历正月初一即公元一八六五年一月二十七日子时 同治四年 乙丑诞生于浙江金华铁岭头。 公元一八六九年 同治八年 己巳 六岁。在金华。 “前聘汤溪邵赋清师,年六十余,为童子师。 家塾藏有《字汇》等,稍稍能检阅,粗知字有形声谊,能好问。”(宾虹自撰年谱稿) “六岁,临摹家藏的沈廷瑞(樗崖)山水册,极得老师亲友的赞许。”(王伯敏著《黄宾虹》) 公元一八八一年 光绪七年 辛巳 十八岁。在金华。 《湖山晴霭》 父命从陈春帆师学画,陈授以画理至详。 公元一八八七年 光绪十三年 丁亥 二十四岁。赴杨州 时郑珊,陈崇光(若木)均在杨州, 分别从郑学山水,从陈学花鸟。并先后以廉价购得旧书画近三百件,多明代名迹(汪改庐《黄宾虹年谱初稿》) 公元一八九六年 光绪二十二年 丙申 三十三岁。 居丧歙县,搜辑家族旧闻。作画,款署柏琴。 公元一九零八年 光绪三十四年 戊申 四十五岁。 是年,与邓秋枚开始合编《美术丛书》,编辑《神州国光集》及各种书画册。公元一九一三年 民国二年 癸丑 五十岁。在上海。 《美术丛书》至是陆续出齐。 与吴昌硕合作《蕉石图》,宾虹补石。 吴昌硕题云:“耕民将东渡,索余画已久,写此以应。适朴存先生来,补一石,增色不少。吴昌硕时年七十。”(汪己文王伯敏《黄宾虹年谱》)。 为邓实作《仿古山水册》。 仿古山水 为蔡哲夫作《泰岱游踪》卷子。为陈佩忍作《征献论词图》。为潘兰史作《剪淞阁图》。 为刘三作《黄叶楼图》。为庞檗子作《龙禅语业室图》。为泰更年(曼青)治印。 公元一九一三年 民国二年 癸丑 五十岁。在上海。 《美术丛书》至是陆续出齐。 《焦墨山水》 与吴昌硕合作《蕉石图》,宾虹补石。 吴昌硕题云:“耕民将东渡,索余画已久,写此以应。适朴存先生来,补一石,增色不少。吴昌硕时年七十。”(汪己文王伯敏《黄宾虹年谱》)。 公元一九二七年 民国十六年 丁卯 六十四岁。在上海。 《林中幽居图》 辑录古玺印谱丁卯年版刊行。 海盐朱端(字砚因一字妍因),经高吹万介绍,从宾虹学画。 为陆丹林作《红树室图》。 为冯文凤作《碧梧仙馆图》及《丹枫白凤图卷》。 画迹:《晓江风便图》。 《青城山中坐雨图》 公元一九三四年 民国二十三年 甲戍 七十一岁。在上海。 春,歙人陶行知,许士骐来商建黄山文物馆,与创设国画研究社事。 春末,被邀参加“东南交通周览会”,至黄山游览。 《秋山图》 回沪后,应南京监察院之聘,去南京鉴定古画三月。 八月,与俞剑华、孙 合编之《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由神州国光社出版发行。但仅署孙 名。 秋,与叶恭绰同游苏州,并于惠荫山庄观 阁藏画。 《深山夜雨初过时》 是年,王康乐开始投宾虹门下求教。 是年十一月,《滨虹纪游画册》刻成。 画迹:《峨嵋道中》.《白华》.《听帆楼图之二、之三》.《松石》、《甲戍题蜀游诗》、《山水赠天如》。 公元一九四五年 民国三十四年 乙酉 八十二岁。 在北平。 思想上萦回的还是祖国的苦难。奋笔作《黄河冰封图》,画长二米,稿已作成。适直八月抗战胜利消息传来,兴奋异常,说:“黄河解冻,来日再写黄河清。”作画特多,致函友人,说自己“无异脱阶下之囚”,而喜悦心情“自难笔墨形容”(黄伯敏《黄宾虹》)。 画迹:《归猎》《灵宕》《南桥》《桂林山水》《设色山水》《山水扇面》三帧、《金文联》 公元一九四九年 己丑 八十六岁。在杭州。 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杭州于五月三日解放。 仍任杭州美术专科学校教授。 《雨余读书图》 在新中国成立不久,他兴致勃勃地画了一幅家乡《潭渡村图》,并题诗曰:“丰溪萦带黄潭上,德泽棠阴载口碑。瞻望东山云再出,万方草木雨华滋”。 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成立,当选为该会委员。并被聘全国第一届美术展览会审查委员。 至玉泉、灵峰一带游览写生。作《梅竹双清图》。 画迹:《内伶仃风景》《云山叠翠》《湖滨纪游》《新安江舟行所见》《西湖栖霞岭南望》《仙山楼阁》《黄山异卉轴》 公元一九五五年 乙未 九十二岁。在杭州。 一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二月初饮食显著减少,胃部感到不适,东西愈来愈吃不下,旋即卧床不起。但床头经常放着纸笔,躺在床上作诗,说:“诗可解病,画可驱魔”。 三月初,病势加重,时有昏迷。仍未住进医院。 三月十六日,病情十分严重。护送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确诊为晚期胃癌,住院治疗。 三月二十四日,病情恶化。 三月二十五日晨三时三十分逝世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享年九十二岁。 江上行此画最能体现黄宾虹扎实的传统功力与独特的审美个性。画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耸立,中腰下黑压压的山峦横断其面,中间留出一条白带,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那高山浓黑的整体中又间以几座虚淡的屋宇,以山路衬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垫之,令低峦更低。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虚白,水中着一小舟,两隐士端坐其间,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全图色墨融和,意境闲雅,传达出作者淡泊旷远的审美情味。“之”字型的构图法,把沉郁的江山以三段不同的形态分别画出,产生了一种纵深、突兀、幽然的神韵。 《江上行》 琴风引山气从落款和画风分析,此画应属黄宾虹中期的代表作。其用笔法虽较为稚拙,用墨也较为单纯,然其画法已不采用先勾后染的常规成法,先用淋漓尽致的笔墨任意挥写,然后因势利导,予以生发收拾。时而视墨块形状勾勒而成山脉冈峦,时而留下大片空白以示云雾烟岚,时而据构图需要用刚劲的线条和浓淡相宜的墨色点缀树木茅舍、流泉飞瀑,时而在墨色将干未干时敷以石青石绿,使之色中有墨、墨中有色,混沌交融,变幻莫测。此图重峦叠嶂、山村野渡、茅舍瓦屋、飞瀑流泉之间,一老人在丛树下抚琴,似闻其音枭,响彻山谷,焕发出古拙浑厚、灵冥华滋的审美特质。同时,也可看出黄宾虹所追求的高品位画风的转变轨迹。 《琴风引山气》 孙雪居这幅作于黄宾虹八十六岁时的佳作,是他绘画风格从清逸疏朗向浑厚华滋演变的发展过程。此图虽取材于常见的自然景色,然树木朦胧苍翠,山石深秀葳蕤,屋宇相叠有致,呈一派生意盎然的气象。技法上,以斑驳凝练的墨线勾勒山石树木的形质,再用湿笔晕染;尤其是着色,已从渍墨法发展到渍色画法。色渍漫溢、流彩飞扬,使色墨浑然一体,加上那几笔淡墨勾勒而成的远山,以渍色铺垫,具有一种超越视觉的美感。画中点景人物精致准确,形态生动,起到了“画眼”的效果。这种以情定景,以情写景的艺术处理手法,令山水意蕴的生命散发出大自然无限的活力。 《孙雪居》 雨过云犹湿此画描绘的是山村野渡的景致,几丛小树,几重山石,几间茅舍,独木桥横卧两岸。两位山野逸人在坡坪上热切交谈,一条溪涧直贯画中,悄然无声地向远处流去。那几笔浓淡相间似随意抹成的浮云,呈现出雨后初晴的神奇妙境。黄宾虹画雨景堪称高手。他画雨景,既有雨中之景,又有雨后之景,亦有雨后初晴之阴山,更有深山夜色之雨景。此画用他那纯熟的积墨、破墨、淡墨诸法,任意泼泻。再以花青、淡赭色作为适当铺设,使之浓淡相宜,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传达出“雨过云犹湿,平桥水乱流。莫言风浪急,野岸有渔舟”的溪山晴霭的动人境界。 《雨过云犹湿》 这是黄宾虹描绘江南秀丽景色的佳作。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画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泼写,然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用花青勾勒皴擦,再以淡赭色作适当铺垫,使之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呈现出江南晴霭胜景。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