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8年3个月
访问:?
文章:574篇

个人描述

姓名:石涛
职业:艺术品运营商
年龄:随着岁月逐步增长
位置:中国,海南
个性介绍:
本人绘画作品鉴赏家,会计学会副会长,精通国内外资本运营,会计业务咨询,审计业务研究,工商业务咨询,税务业务研究,经济评论,摄影研究,心理学研究,国内外贸易研究,消费维权研究,本人著有〈工商行政管理会计学〉、〈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范例〉<财经论文集>,喜欢文学,摄影.野外拉练.QQ57797635
我的自传网址是:http://tingyue.spaces.live.com/PersonalSpace.aspx?_c02_owner=1敬请光临

当代画家贺天健绘画赏析

2007-11-10 08:28 阅读(?)评论(0)

                当代画家贺天健绘画赏析

贺天健(1891-1977)江苏无锡人,原名贺骏,又名贺炳南,字健叟,别署健父、阿难、让乡里人、干干、江东纬萧者、纫香居士、百尺楼头一丈夫、开天楼主、梦苑。擅画山水。四十年代中期与吴湖帆成为海上最具声誉的画家,建国后任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世居无锡城内复兴路。早年丧父,由祖母抚养成人。 4岁人塾读书。幼年喜欢绘画, 9岁从邑人孙云泉学肖像画,在业师指导下,养成对客观景物凝神谤视的习惯。10岁时有机会临摹明代沈周、文征明等书画大家的山水画,并通过实地写生,领悟画理。暇时则阅读古典诗词及古人有关书画的着录,视野日见开阔,画技日益提高。16岁时就画出巨幅卷轴“石门摩崖”(惠山名胜)。宣统二年(1910年)去南京求学。由于经济困难,秋天转至上海,考进中华书局,任编辑员。第二年考入南洋中学,并在民国第一图画局筹备处任图画员。图画局正式成立后,转入该局专门从事绘画,开始探索西画技法,学习透视学和色彩学。与此同时,他在书法上学“龙门十二品”和张猛龙碑。

民国 3年(1914年),他担任无锡积馀小学国文教员兼美术教员。翌年辞去教职,寄寓上海,专门从事绘画艺术创作和研究。他经常外出写生,画艺上重视意境的创造和追求,所作多为粗豪放逸的阔笔画。常与吴昌硕、任堇叔等著名画家探讨画艺。民国 7年加入上海题襟馆书画会。民国12年被推选为中国画会主任委员,主编《画学月刊》,并与黄宾虹等编印《国画月刊》,将当代的国画名作汇编成《中国现代名画汇刊》出版。民国13年和民国15年,参与胡汀鹭等在无锡创办的美术专科学校和锡山书画会。民国18年又与人在上海组织蜜蜂画社。这一时期,他先后在无锡美术专科学校、南京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昌明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教学之余,他临摹了中国历代各派名画,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进行实地写生,创作出《黄山深处》、《善卷下洞》等作品。人们对他这一时期的画风评价是:豪迈、英发、跌宕、瑰丽。而抗战 8年中,他蛰居上海,所作则充满了沉雄、抑郁的情调。

1953年,贺天健被聘为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曾被推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会长。这一时期,他大胆地将西洋油画的技法糅合到国画创作中,作品也透露出时代气息,风格为之一变,创作出《九月桐江柏子红》、《修堤图》、《春到江南大地锦绣》、《云开日朗》、《山高水长》等优秀作品。

1959年,其作品《东风吹到好江山》参加世界美术博览会,获一等奖。同时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厅创制一幅《河清可候图》。此画构图壮阔,气势刚猛,笔墨谨严,这是他晚年的代表作。1960年,他被丹麦康纳美术家协会聘为会员。1962年在丹麦举行个人画展,丹麦美术界誉之为“水墨画大师”。同年 7月出席第三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坚持读书、研究、写生、创作。1977年4月2日病逝于上海,终年86岁。逝世前嘱将作品 300 件捐赠上海中国画院。生前着有《学山水画过程自述》一书。画作辑成《贺天健画集》、《贺天健山水册》等,均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在近代山水大家中,能以画者态度画画的除了张大千,大约就是贺天健了。我所谓的"画者"指的是对于画理孜孜不倦的求索或者曰:用脑画画也。而同样身为"画者",张大千凭藉的是纵横的才气,而贺氏则是自发的对于画理的思辩。

 

贺氏很早就认识到了学山水画和学画山水之间的区别,为此贺氏提出了山水画与现实之中的真山水有着本质的不同。

 

“世界上有三个山水境地:一是人世间的山水实境,一是唐宋历代诗里的山水境地,一是画里边的山水境地。”最初的贺天健认为人世间的山水始终没有诗画之中的山水好,为了证实这一点,他曾多处寻觅与诗画中相似的山水实境。

 

后来的贺天健因着"四王"一派的画家常在画上题写临仿抚拟某家笔意,而究溯根源,直上追宋元后,才恍然大悟"才知道宋元人的画所以好,是从真山真水里去学来的"于是,又改变了对真山真水的看法,以"师法造化"来要求自己。

 

这一时期里,贺天健曾去常熟看虞山,去看黄公望曾看过的拂水崖,去体味黄公望体味过的东西,贺氏有一幅画于1960年的山水作品《拂水崖取材图》,画得就是自己的这段经历。这在近代山水大家之中,大概只有张大千或许会做此类事体。吴湖帆是不会做的,因为其富有的家藏,足以使他能够得窥宋元笔意的全豹。而缺少藏画印证的贺氏就只能对照真山实水上的皴纹,来体味宋元古人的笔意,所谓"不必千金买范宽"。

 

这些自然界的皴纹对于贺天健来说就象是现成的范本。山水画中的皴法对于贺氏来说有独特的吸引力:"……山石上的皱纹,我对它很有感情,我爱画山中石,就是这个原因。它有多少种?在那时我不知道。后来看了芥子园画谱,才知道皴类很多(略)据传说都是画家照山石上真实皴斮画下来的,不是杜撰出来的。我对于这种传说不相信,但是山石上不画这种''皴斮'',我就不爱它了,认为画的人没有本领。"事实上以后,贺氏对于真实山石上纹理是一直比较注重的,这可以从他去拂水崖观察山石纹理,得到印证。在缺少藏画以助画学的情况下,贺氏中年以后的画学成就,很大程度是"师法造化"。而与石涛不同的是,贺氏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山石的纹理和质地上。通过实地考察,贺氏对于皴法的掌握已超出同辈画人。他曾一度对人说,你要看我画什么家派,我就画什么家派。而其后来的课徒稿所列的家派临稿有关山石皴法的稿子有由唐至清廿四人之多。而这批画稿的诞生与其说是贺氏临摹古人还不如说是其实地考察,吃透古人的结果。

 

贺天健自九岁起就开始借临乡里藏画,至十七岁时,所临过的古人就已经有沈周、文征明、华冠、王烟客、王石谷、王湘碧。十七岁以后,开始受石涛、金农、罗聘等人的影响,学习写意画风。1911年贺天健考入上海中华书局,成为书局编辑,专任图画职务;而后又任民国第一书局编辑部任图画员;1915年任无锡积余学校国文课和图画课教师,因此贺氏对于西画的研习,也有五、六年之久。

 

贺氏自认为西画的研习对于其山水画是有所促进的,认为帮助其大胆地写照实境,是西画的功效。贺氏曾自述了这么一段关于西画之于山水的言辞。就颇具代表:"不多年前有一个只会临摹的画人,去桐江画真景,他竟画不成功,可见只有临摹功夫,没有写实功夫是没有用的。"

 

贺天健对于画学的理性思辩,一方面可以从他的课徒稿中认识:从唐至清,一代一代系统的演变;将真实山石与古本名作加以对照。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他教学生画山水的独特思路:贺天健在教学生临摹临本的时候,往往给学生挑选不清楚的印本临,因为贺氏认为如果临清楚的临本,临的人不要动脑筋了,就不能发现问题。一定要有了矛盾而后有解决的机会,学生在这时也用得着老师的帮助。可见贺天健在当时的同辈画人中是最注重用脑画画的一个。

 

贺氏的书风早年学赵子昂的小楷体,颇为精工整饬,廿三岁后改写龙门十二品、张猛龙碑、张黑女碑,直至三十七岁后又开始改习褚河南、虞世南、李北海。

 

有人评价贺天健的画是豪迈、英爽、秀劲、逸宕、精奇、伟丽,其实不为过,贺天健在近代书画史上可以说是一位真正的大家。张大千的山水独具潇洒,吴湖帆的山水极见静娴,而贺氏的山水应为豪迈。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